近视治不好,关键在预防。想要不近视,唯一的手段就是预防。家长们应从孩子3岁时开始关注其视力发育情况,有计划地了解并记录孩子的屈光发育过程、屈光检查的情况,建立《视力健康发育档案》。
档案内容应包括:遗传因素、出生情况、问诊(家族史等)、行为(相关的用眼习惯、握笔姿势、坐姿等)、饮食习惯、视力、屈光状态、眼部光学生物参数(角膜曲率、眼轴等)、远视储备等。这样做的最大意义在于防治弱视:3~5岁发现弱视,一般可以治好,但过了7岁就很难治疗,8岁后几乎治疗无望。同时,它还是一套近视防控系统的基础,与单一的药物、眼镜或训练来做的“产品化”的防控完全不同,它建立在全面系统的眼健康发育检查基础上的,涵盖“筛、防、控、矫、治”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的近视防控闭环系统。
“筛”是指从远视储备、遗传、眼球发育、生活方式等各方面进行“近视风险性评估”,防范未然。“防”是根据近视风险性评估结果来制定个体化近视预防方案,包括改善生活方式、视力监测等。而“控”则针对真性近视制定个体化近视控制方案。例如,对于近视初发阶段,可通过改善生活方式、视功能训练、药物治疗等延缓戴镜、随诊监测。对于近视度数在持续加深且达到一定程度的儿童,可在严格筛选、充分告知和权衡风险获益之后,决定是否使用角膜塑形镜进行矫正和控制。
至于建档,有两个误区需要提醒家长:误区1是视力达不到1.0不代表有问题。儿童的视力发育是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在5岁时达到1.0的视力。误区2是学校每年进行的视力筛查无法替代建立《视力健康发育档案》的需求。要想获得真正效果,医生需要结合档案为孩子进行问诊、查诊和复诊等闭环服务。因此,家长应带孩子去具备相应技术条件的医疗机构作进一步检查。
总的来说,建立《视力健康发育档案》是预防和控制近视的关键措施。通过全面系统的眼健康检查和个体化的预防控制方案,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对需要医学干预的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医学干预。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建立档案的两个误区,避免误导和不必要的担忧。让我们共同关注孩子的眼健康,为他们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