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新闻联播):数字显示,目前我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首位,并且低龄化趋势明显。国家卫生健康委日前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对青少年提出了控制电子产品使用、增加户外活动等多项建议。
目前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除了先天因素外,近视低龄化且高发,主要是日常用眼不良习惯导致的,比较突出的就是电子产品的过早大量使用等。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磅发布:《近视防治指南》《斜视诊治指南》《弱视诊治指南》
专家对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光学特性进行测试,发现与自然光相比,电子产品光谱成分不均匀而且有频闪,会导致眨眼次数明显减少。
专家建议,家长要提高爱护眼睛的意识,不要把电子产品作为哄孩子的工具,看电视或电脑时,每隔三十分钟应休息五到十分钟,每天最好不超过两小时。《近视防治指南》倡导从幼儿园开始,每天户外活动最好为两小时,不能低于一小时。建议幼儿园定期检查视力,建立儿童眼屈光发育档案,分档管理并制定相应干预措施。今年,我国将扩大儿童青少年近视监测范围,开展专项调查。
人眼的屈光状态的发育自出生后呈现出一个阶段性的动态变化过程。正常情况下,从出生时的生理性远视逐渐发育为轻度远视或正视眼。屈光发育档案就是儿童屈光发育状态的监测记录,记录内容包括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状态、角膜曲率、眼轴长度和眼压等参数。建立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是对儿童屈光发育过程及其接受屈光检查服务的情况进行系统、有计划的监测和记录,主要针对3-12岁的儿童和青少年。
过去,家长或老师只有在发现孩子注视力异常时,才会带孩子去眼科,比如离得很近看书写字、眯眼睛或者歪头看东西等。通常,到这个时候,孩子的视力可能已经受到了影响,近视很可能已经发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是近视预警的有效方法。通过建立档案,医生和家长可以及时发现儿童近视的迹象。对屈光档案数据进行分析,不仅为儿童近视防控提供了有效、个性化的方法和建议,还可以提前进行科学干预,监测和评估近视防控的效果。
鉴于儿童近视的低龄化和快速发展的特点,孩子从3岁起应到正规的医院眼科就诊,接受规范的检查,并建立个人的屈光发育档案。青少年和儿童处于快速发育阶段,屈光发育状态可能会出现显著变化。初次建档记录后,应至少每六个月对孩子进行一次检查;如果检查发现孩子的眼睛问题较多,近视发展速度快,建议每三个月检查一次,以帮助及时发现视觉发育异常并及早干预。家长应妥善保存孩子每次检查的相关信息,并与眼科医生保持联系。通过这些数据,医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孩子折射率的发展,一旦发现问题,可以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对来院进行屈光检查的青少年儿童,我院设有导诊护士初查视力,专门的屈光医生耐心问诊初步了解眼睛情况,验光师用专业的眼科设备对孩子眼睛进行系统检查,眼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根据家长及孩子的需求建立屈光发展档案并结合每个孩子的个人情况制定专属的近视防控或治疗方案,确保每个孩子得到专业全面的诊疗建议。后续,眼科还有专属随访服务,定期了解孩子在家在校的用眼及护眼情况、宣教护眼知识、提醒到期复查时间等。